出殯意思

出殯,又名「出山」,是奠禮儀式後亡者遺體靈柩出發歸葬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的過程。傳統的作法會延請道士或法師主持儀式,引領家屬陪伴亡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出殯時間

若家裡不幸有喪事發生,從家人死亡到出殯,以臺灣社會習慣,一般約要10天至15天,這期間要安置遺體、豎靈、入殮、訃告並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出殯埋葬或火化進塔。根據內政部過去「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殯葬流程從接體至安葬花費的平均天數為13.27天,中位數為10天,治喪期間的天數考量因素係以「擇吉日」居多,其次為「地方風俗習慣」,再來則是「家屬討論結果」。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出殯流程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資料,傳統民間自宅建議出殯流程如下:

  1. 移柩:家屬手扶靈柩哀哭後,由與喪家同姓人員協助將靈柩抬至家奠禮場。
  2. 起柴頭:擺放喪家、女婿及親戚奠品,由家屬一一行禮,即所謂家奠。
  3. 點主:將神主牌點王成主,盼望三魂七魄歸神主;傳統土葬時係在墓地點主。
  4. 宗教儀式:延請道士或法師、僧侶誦經,也有安排在公奠後封釘前舉行者。
  5. 公奠:由與喪家有交情的機關團體代表前來靈前致奠或拈香行禮。
  6. 封釘:延請與亡者有血緣關係之同輩(不論性別)封釘,以祈子嗣昌盛。
  7. 旋柩:宗教人員帶領亡者家眷旋繞棺木,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8. 啟靈:抬棺啟靈前往墓地或火化場,亡者家屬尾隨於靈柩後方。
  9. 辭客:發引走一小段路後,亡者家屬轉身跪謝外家與親友,以示不敢勞其遠送。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台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出山之日擇吉時「轉/移柩」,即將停放在廳堂的棺木移出,以五牲供奉之稱為「起柴頭」,家祭之後,接著由來吊唁之親友祭拜,家屬跪於兩側叩頭答禮。其後將棺木釘上駐釘稱為「封釘」儀禮隆重,每釘一釘即由宗教師依東南西北四方及中央唸吉祥詞句:「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貨(財產)」「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任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若彭祖」。

封釘後由宗教師叩擊引磬(佛教法器)引領孝男等人繞棺木三回稱為「旋棺/柩」,早期棺木均以人工扛抬,故還有絞棺」即在棺木上直放一木柱以麻索綁牢,以便再架木柱扛抬之用。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現今因多半直接將遺體送至殯儀館,加上喪禮簡化成為趨勢,出殯流程儀式已精簡不少,下方一樣提供內政部「現代國民出殯奠禮流程」所建議的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流程:

  1. 移靈禮:全體肅立,恭請神主牌位或是同時迎請亡者遺體或靈柩進入會場
  2. 遺族告靈:由亡者家屬於靈前,持香或燈或花,恭請亡者正魂登堂。
  3. 小殮入棺:若遺體已先行完成入殮儀式則免。
  4. 迎請尊長:無論亡者性別,由其子女於會場外,跪請父系暨母系尊長蒞臨。
  5. 靈前誦經:由宗教人員帶領家屬於靈前誦經祝福亡者。
  6. 家奠禮:依序以家屬→族宗親→外家、姻親→誼義親順序致奠。家屬致奠時

依家中排行安排主奠,若夫妻同時致奠,可並列主奠者席;另亡者

為女性時,其外家優先於族宗親致奠。

  1. 故人生平事略介紹與遺族致答謝詞。
  2. 公奠禮: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公奠。
  3. 拈香:鄰居、友人等行拈香禮。
  4. 瞻仰遺容:由家屬及親友自由入內堂之停柩處,依序繞棺木向亡者告別。

出殯後儀式

待家奠和公奠結束後,便會將遺體送至火化場火化,擇地安葬或進塔。接著還要返主安靈,即出殯後為亡者之魂帛安置於祖先牌位之側,供日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放在祖先牌位旁是變通做法,傳統上還是需要另外準備一張便桌,安靈祭拜。

(資料來自冬瓜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