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

埋葬從字面上說是將一個人或物體埋入地下的行為。這是通過在地上挖掘坑或壕溝,將物體放入,再進行覆蓋所實現的,甚至以矯形的方式去安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里,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

埋葬的替代物

  • 海葬:有多種形式:
    • 把屍體包裹起來或放入棺材,再沉到海裏。多見於臨海國家的傳統或海軍
    • 屍體火化之後,骨灰撤入大海。也有將屍體置於木排上,然後燃燒,木排隨水流漂流。
  • 天葬:把屍體暴露在自然界,讓野獸、飛鳥吃掉,為藏傳佛教和一些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舊時蒙古有把死者屍體餵狼群的風俗,認為藉由此方式可以讓死者升到「騰格里」(長生天),一般認為這也是天葬的一種形式。
  • 懸棺葬: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的儀式,將棺材懸掛在不容易達到的山崖上。
  • 食屍:由其它人類食用其屍體,只有部分原始部落存在(如食人族),大部分國家法律禁止食屍(包括死嬰、人體器官)
  • 屍體保存:透過屍體防腐處理技術,把屍體暫時或永久保存,使死人有活人的模樣,以作紀念或給後人瞻仰。
  • 基因葬:先記錄及分析死者的基因,把基因信息保存後,再進行埋葬或火化。
  • 乾屍:古埃及的喪葬方式,利用鹽水、防腐香料及防腐液把屍體變成木乃伊,以作長久保存。
  • 樹葬:把遺體火化後的骨灰埋在樹下。
  • 壁葬:把骨灰盒嵌入牆壁的一種喪葬方式,一堵壁葬牆可放幾十至幾百個骨灰盒。
  • 人體冷凍:把屍體放在極低溫(通常是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度以下的液態氮)保存。不過也有人認為未來科技可以使死人復活,因此這部分人體未必會當作死亡。
  • 環保水化:主要是透過水溫,水流,及一些鹼性物質,讓遺體在最合適的環境下作出分解,經過數小時後,會把遺體的有機物質分解,最後只會遺下骨骼。
  • 加工飾品:西方開始流行把骨灰加工成戒指、項鍊等的飾品,以使親人認為死者靈魂可以長伴身旁。
  • 太空葬:部分國家允許把骨灰隨太空船或火箭升上太空,然後彈到太空中。
  • 器官捐贈: 把遺體捐贈給有需要的病人,或捐贈給醫療機構作醫學教育及研究用途。

動物及寵物埋葬

不少主人都會為他們的寵物施行葬禮,並進行埋葬。埋葬方式一般跟人類的埋葬方式一樣,主要為有土葬、火葬、水化、基因葬等。

生態葬

綠色殯葬也稱爲生態葬自然葬環保自然葬循環再生葬英語:green burial, ecological burial, eco-burial, natural burial),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政府相續推廣的殯葬觀念,它鼓勵人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和可持續的方法,佔用較少的土地資源,用革新、有創意和低消費的方式開創新世代的殯葬文化。

廣義的綠色殯葬是指不刻意去抑制遺體的分解現象,甚至是有意地去把遺體加速分解,讓遺體能夠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它可以是風葬、天葬、海葬、水葬、火葬、土葬、樹葬、沙葬、冷凍葬或水焚葬等形式;狹義的綠色殯葬則是指先將遺體火化以後,再將遺骨、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其上栽種樹木、花壇、草坪加以紀念、追思和綠化環境,或是直接將骨灰灑向大自然的喪葬方式。

拾骨葬

拾骨葬,俗稱撿骨,在香港稱為執骨,在台灣稱撿金。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廣泛見於東亞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閩海人(閩南人、閩東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溫克族中也有這種葬俗。

這種葬儀被認為是移民文化有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有拾骨葬習俗的漢族族群中,沒有官位與爵位、未滿十六歲且未結婚的死者,視為兒童,不一定要撿骨。

冷凍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