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文化信仰

1.寺廟是精緻的紀念建築,是神明的殿堂,也是信徒的信仰中心。 除了空間規劃和形式格局有一套複雜的規矩外,還包含木雕、石雕、泥塑、陶藝、剪粘、彩繪、書法……等裝飾,這些裝飾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反映出民眾趨吉避凶、祈望教化和自我表彰的人生觀,充分展現出民間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文明的宗教藝術。

2.

清領時期統治臺灣時,漳、泉居民才大量渡海來臺。當時臺灣海峽風浪很大,所以移民們都攜帶神像、香火、香灰作為護身符,其中以媽祖神像最多,因為媽祖是海神,所以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護航海安全。

而在開墾初期,由於野地醫藥不發達,只要有疾病流行,就會造成許多人死亡,所以人們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爺」。王爺又稱「千歲爺」、「府千歲」,有很多不同的姓氏,傳說王爺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們相信他可以庇佑身體健康。到了後期,村落漸漸繁榮信徒就興建各種寺廟,來感謝神的保佑所以媽祖和王爺也就成了臺灣寺廟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在當時,寺廟不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濟等功能。

3.廟宇一直是許多台灣人信仰的中心,不只平時有民眾到廟宇去尋求平安,更有鑼鼓陣與陣頭前去進香。香客都希望透過線香可以向神明傳達心中願望,或者燒紙錢表達對神明的尊重。鑼鼓陣和陣頭是台灣傳統民俗文化,不論是八家將還是乩童都深刻反應出台灣文化對神明的尊敬。其中,乩童與道士則是整個團當中的靈魂人物,鑼鼓陣和陣頭去廟裡進香是在台灣許多廟宇可見的是台灣常民文化的

民間信仰、民俗活動一環,

有許多的宗教神祇和各種的祭祀禮俗。